main photo

專欄。

雲林聲泊廳 補一堂被借走的音樂課

這座私人音樂廳,有風、有水、有綠意,也有來自各地的音樂,小鎮自此有了更多的文化選擇。

坐在雲林延平慈愛中醫診所門口的騎樓邊,投影設備就在牆上,拉上活動門簾,一個半開放的聆賞空間倏然出現。這裡是「饗響文教協會」今年新整備的場所,希望播放精彩的藝文節目,或許未來還可成為重要表演場館轉播的第二現場。

醫身也醫心,這是對協會理事長陳慧如與夫婿游熙明中醫師夫妻檔的第一印象。

協會的工作夥伴招呼大家,送來了一杯溫開水,當時室外氣溫應該超過35度,我還得優雅地揮動手邊的A4文件才有點微風,摸著杯緣,再確認了一下,這還是偏熱的那種溫度。

中醫總以冰冷為忌,正所謂「胃喜溫不喜涼」、「腎喜暖不喜寒」,冰冷食物對胃傷害大,人體氣血、五穀營養,都要靠脾胃來吸收運化;靠腎臟來排除人體代謝毒素。

不管天有多熱,環境有多喧囂,一杯溫熱的白開水,一以貫之,代表夫妻倆對身體健康的重視;這一杯白開水,也開啟了我對聲泊廳的無窮想像。

陳慧如(左)與游熙明夫妻,將下半生駐足雲林西螺,用音樂作媒介關懷土地。

移居西螺小鎮 開展永續環保

要談聲泊廳,得先提診所,這診所挺有意思,一樓看診,復健則在二樓,二樓牆上掛著與文化部藝術銀行合作的畫作,旁邊就有QR Code,一掃即知藝術家的作品。患者邊復健邊賞畫,診所還會邀請藝術家來分享。

「有趣的是,如果換展,不是歐巴桑就是孩子們,會先發現今天診所哪裡不一樣,然後開始好奇,也就開始接觸藝術。」游熙明說,他希望自己做先鋒,如果其他診所也覺得這樣做不錯,大家可以一起把藝術之美帶進生活。

診所內的復健空間牆上掛著文化部「藝術銀行」的藝術畫作,醫身也醫心。

距中醫診所幾步之遙,一整棟屋係員工宿舍,進門是超大的廚房中島,員工可自己打點伙食:再往內走,就是收藏藥材的恆溫冷藏庫,宛如神秘山洞裡的寶藏;再來則是中藥材檢驗室,檢驗農藥殘留、黃麴毒素、二氧化硫與重金屬,游熙明希望打破中藥來路不明的迷思,確保藥材安全無虞。

「能夠有這些與人等高的冷凍櫃,當然很興奮啊,如果我還在台北,根本沒有辦法完成這些事,在台北光是這些空間就不知道要多少錢,沒辦法負擔,但是在西螺,我們從小做起,一點一滴,讓外界知道,這不是不可能。」

游熙明設置了如山洞般的冷藏室,提供檢測過安全的中藥材。

因緣際會,游熙明原是受邀到雲林西螺一家醫院擔任中醫師,工作告一段落,愛上小鎮生活的夫婦決定開設自己的診所,兩人賣掉台北青田街的官巷美宅,希望在蓋一座可以感受風、水、陽光與大樹,還可讓左鄰右舍享受人文藝術的活動會館。

夫妻倆雖是相親認識,但一靜一動可謂互補。游熙明像植物,一步一腳印深耕理想;陳慧如像動物,點子多,堪稱強力實踐派,兩個城市人落腳西螺,診所日趨穩定後,開始投入環保,負責「荒野保護協會」西螺聯絡處。2007年,陳慧如得知紙風車劇團「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」,決定擔任發起人,成功號召西螺每人捐200元,希望讓鄉下孩子也有看戲機會。

集眾人良善力量,可以改變整個世界,2015年,陳慧如與游熙明創立「饗響文教協會」。陳慧如說,「饗」、「響」兩字拆開,就是「鄉食」與「鄉音」,「這就是我們的理念,希望饗響可以當橋梁,分享小鎮的食物與藝術,讓小鎮可以跟城市交流,也可以有更多元的生活樣貌」。

游熙明希望人們身心健康,就可以不用常常看醫生。

游熙明說,雲林是農業大縣,協會希望可以傳遞「美育」與「食育」,讓大家知道甚麼是安全的食物,品嘗食物原味,「很簡單,好好吃飯,保持身心健康,就不需要常看醫生」。

2016年,「聲泊廳」落成,以音樂藝術為媒介,開啟兩人對社會企業善念實踐的「傳奇」,一步一步從小鎮開始,希望讓台灣這塊土地變得可親、健康、美好。

游熙明家學淵源,父親是中醫師,他卻天生反骨,執意走西醫路線。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後進醫院實習,不小心被肝炎病患的手術刀細菌感染,得了猛爆性肝炎,整整躺在醫院一個月,「當時大家都說我小命不保,後來是父親的中藥秘方讓我逐漸康復」。

游熙明這才驚覺,父親的中醫有其神妙之處,既然有這樣中西醫學交會的緣分,應該要努力發揚,截長補短,才能拯救更多病患。

病癒出院,游熙明回到母校附設醫院中醫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,同時攻讀中醫研究所,拿到碩士。後來受邀前往西螺一家醫院籌設中醫部,與這塊土地結緣,之後決定留下來,開了自己的中醫診所。

診所上了軌道,接下來面臨如何將中藥產品包裝得宜,交到病患手中。游熙明翻查地方建設法規,了解家庭工廠規格,找了塊地,希望弄間藥品包裝工廠,也希望有個音樂與藝術的分享空間。最好是間綠建築,最好能成為西螺小鎮的文化之窗。就這樣,「聲泊廳」的設計圖來回修改多次,終告落成。

聲泊廳外牆以水幕自屋頂緩流,增添自然氣息。

夢想變大 工廠變成音樂廳

聲泊廳的外觀現代摩登,內部陳設典雅精緻,宛如置身歐洲文創空間,卻與周圍農地景觀交融。一樓廳前有一窪池水,水草擺動、綠意盎然,彷彿亙古前就生長在這。進入廳內,一樓前半是藝文展覽空間,後半是中藥材包裝工廠;二樓是接待區,可供小型講座與分享會;三樓辦公室,四樓表演空間,落地窗推開就是大樹枝頂,鳥巢遺跡仍在,生氣勃勃。

聲泊廳是游熙明與陳慧如夫妻的想望之所,他們長期關注環保永續,理念也落實在建築本身。這座音樂廳不但有太陽能發電,也有雨水回收與地冷系統等綠建築設計。取名「聲泊」,取合奏團英文(Ensemble)諧音,也致力讓好音樂(聲)停(泊)在西螺。

為什麼要蓋音樂廳?游熙明說,聽古典音樂真的很好,音樂可以驅動感受力,讓情緒釋放;也可讓人有一股平靜的力量,對人心的穩定,社會的穩定非常重要,「這都是近幾年才有的領悟」。

聲泊廳內的售票音樂會,民眾戴著口罩聆聽演出。

游熙明說他是五年級生,「小時候的音樂課,美術課根本都沒在上課,都被老師借去上數學課、國文課,最大的影響就是去聽音樂會,剛開始都去睡覺;到國外旅遊去博物館,我一定直接找禮品店,因為禮品店旁一定會有咖啡廳,那些我又看不懂,就坐著等太太出來。」

陳慧如笑說,之前游醫師音樂廳睡醒之後,只剩下拍手安可的功能,「他拍手非常響亮,我很有面子」。

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,游熙明於是開始慢慢學著聽,了解音樂本身,了解博物館內的館藏,了解畫作的構圖、色彩,這一聽一看,悟出門道。如今,協會舉辦各式活動,在農會前空地舉辦各種表藝分享會,以聲泊廳為平台,把好的音樂會帶到西螺,也傳遞生活美學。

聲泊廳內的售票音樂會,民眾戴著口罩聆聽演出。

心的距離超過真正的距離

辦活動,慢慢有一些迴響,陳慧如說,游醫師的大學同學20年未見,就是在兩廳院售票系統上看到了他們主辦的音樂會,於是上網買票,專程從新竹開車到雲林來聽,現場看到游熙明還嚇一跳,才知道是同學辦的。陳慧如說,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驚喜,也印證只要節目好,外地人也會願意來這裡參與。

「我們就是這樣想的。」陳慧如說,台灣其實沒那麼大,是因為大家「心裡的距離超過真正的距離」,陳慧如知道,台北人會覺得台北以外好像都很遠,「我們就是想要打破這件事,讓大家覺得台灣很多地方可以好好去生活,來到這裡,吃喝玩樂一併解決」。

陳慧如用各種有趣手法介紹古典音樂,希望打破無形疆界,拉近人們與美的距離。

這個信念,源於陳慧如10年在美國的經驗,「我在舊金山灣區工作,沒有住在大城市裡,但那裡每個小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,自給自足。」陳慧如認為,不應把所有資源集中在一起,這樣對住在都會的人也不好。

要持續每一場辦好有亮點有質感的活動,只靠游熙明,陳慧如是不可能做到的。陳慧如說很幸運,在這裡有一群在地夥伴創立協會,共同打拼。陳慧如說,大家理念相近,很容易聚攏在一起,同質相吸,一起為目標努力。

舉例來說,開工廠的蔡琮翔一家人平常住在高雄,只要有音樂家來演出,他們總是無償熱情出借自己的大宅讓音樂家居住,一層樓一個房間,四重奏剛剛好;從台北來到雲林定居的醫師娘管美惠,更總以當地食材煮上滿桌佳餚。

常常會發生的情況是:我家的牛排都還在你家的冰箱待解凍,你家的水波爐出現在他家的廚房,僅因為某一次晚餐得用上。在此完全可以感受「物資」是如何從各家各戶被「組織」起來,只是為了款待世界各地到西螺的藝術家。

音樂家來到雲林聲泊廳,先是被這裡的音樂廳感動,因為廳內不到100個座位,音樂家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,在美國定居的中提琴家李捷琦說,聲泊廳太好了,演奏時都可以感受到樂迷的呼吸,「這裡的人們太熱情好客,對音樂家的照顧無微不至,如果他們再邀我,我一定來」。

NSO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郭玟岑則表示,這裡的人們對待音樂家非常真誠,在這個場域中,民眾可以跟音樂家近距離接觸,感受音樂的流動,進而情感的交流,這在世界各地都很少見。

 

第一次就要聽到最好的

陳慧如則說,來到聲泊廳,音樂家有「不得不演奏好」的壓力,因為這座音樂廳的氣氛,可以讓音樂現形,「我們都希望來這裡的樂迷都是聽到最好的,有好的經驗,才能被感動,留下來繼續探索」。

對於未來,游熙明與陳慧如的腳步沒有停歇,游熙明要研究如何讓「冰」吃起來不傷身體又能保有營養,他購入一台義大利冰淇淋機,準備研究中藥跟冰淇淋的結合;陳慧如自己則是不插電的靈感孵化機,除了要繼續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室內樂音樂會以及騎樓音樂會之外,她又開始規劃「文藝進香團」。

陳慧如說,大家都喜歡拜拜,但拜拜之外,也可以相揪去聽音樂會,「我覺得大家不是不想聽,而是不知道要如何聽,我們就是要找到問題,然後幫大家解決」。

聲泊廳帶來的不僅僅是古典音樂,更多的是美感體驗。

陳慧如說,現在他們號召同好一起去高雄衛武營聽音樂會,「我們就是把接駁工具聯繫好,讓大家都安心聽音樂會,安心回家」。游熙明則說,他們在做的事情比較像在西螺播下一顆種子,「希望50年後,西螺變成一座美麗小鎮」。

那杯我喝到的白開水,有善念加持,共享理念慢燉,再加上滿滿對土地的熱愛,不管外面是攝氏5度還是35度,相信會一直溫熱下去,我想。